張
張新裕
3 篇
老照片
12
民間光華號包車暫停勝興車站。勝興車站海拔402米,是臺鐵局之最。雖言高度遠不及阿里山,但其工程難度其沿途風光卻不分軒輊。是故1998年鐵路改線後雖廢此站,但一直有觀光化的呼聲。此夢想終於在2010年達成。地點:勝興車站,苗栗
中興號1963年起行駛,為車底下配有柴油引擎的動力車,此種設計有利登山。地點:嘉義市
興建中的臺北新站:現今的臺北車站為第五代,採中國風格設計、落成於1989年。其基地原為車庫,照片為由國父史蹟館遠眺工地的模樣。
臺鐵R154機關車,此車迄今仍在服役,祇是塗裝已改為橘色。地點:嘉義
921大地震不偏不倚發生於集集,集集車站自然難逃此劫。所幸在各方伸援後順利進行復舊重建工程。
莒光號是臺鐵在1970年新增的車種,取名自「毋忘在莒」充分表示當時的社會氛圍。
臺鐵65噸蒸氣大吊車是珍貴的鐵道資產,1950年由日立製造。然而蒸氣車運作前必須要加水加煤,又要注意淨空以免誤觸電車線,所以今日已鮮少使用,而是交給民間業者承包。
除了臺鐵與林業鐵路外,糖業鐵路也是臺灣另一個規模壯大的鐵道系統。糖鐵與林鐵同樣使用762mm軌距,也有相同的目標:輸出產品賺取外匯。但在行駛的區域及地形就自然差很多了,也因此分別孕育不同的車種。地點:虎尾鎮,雲林縣
林業鐵路除阿里山外,宜蘭太平山也是另一個重鎮。途中旅客中步行者即是太平山鐵路。地點:太平山,宜蘭縣
運作中的臺鐵65噸蒸氣大吊車,攝於嘉義。
臺鐵觀光號於1961年開駛,是當年最高級的車種,並首次引進冷氣空調。
糖鐵與林鐵一樣,在運送貨物之餘也兼辦客運服務地方。圖中為嘉義蒜頭糖廠蒜頭車站內的汽油車,一旁有低矮的月台。地點:六腳鄉,嘉義縣

張 其他鐵道攝影

鐵道摄影合集(1926-2007)

老照片
36
阿里山新站座落於第四分道,所以也出現了折返鐵道。
阿里山的鐵道吸引日本鐵道迷特別包車一遊,窗上寫著「阿里山シェイ特 別運転」,所謂的「シェイ」即英語Shay,指的是阿里山在內的蒸氣機關車中的直立汽缸,以設計者Ephraim Shay得名。
18號機關車運材,目前此車在奮起湖車庫中陳列展示。
阿里山鐵路名景點:東埔線上的木造橋以及運材列車。這段路線後來改為新中橫公路,已成絕響。
嘉義=竹崎間的路線行駛於嘉南平原,結實纍纍的稻穗雖無高山之壯,但也有數大的美感。
31號機關車越過山中小水圳。此車在2007改為燃油鍋爐,仍能行駛。地點:阿里山,嘉義
每逢三、四月間即是阿里山的櫻季,主要以1903年由日人引進的吉野櫻為主,構成一大特色。
興建中的阿里山新站,座落於第四分道。照片中也可以發現鐵路再過去便是盡頭,需要反向行駛才能下山或下山。地點:阿里山新站,嘉義
32號機關車行駛眠月線。此車退休後由竹崎鄉公所借用,於竹崎車站外的親水公園展示。
十字路的翻車意外,鐵道員苦中作樂。地點:十字路車站,嘉義
此為嘉義市北門車站,可見999阿里山號於0時01分開車,風光一時。地點:北門車站,嘉義市
阿里山鐵路過了竹崎之後,便進入了登山段。圖中的第一隧道如同阿里山敞開大門,迎接又一批旅客的到來。
升火待發的18號機關車。地點:阿里山,嘉義
阿里山鐵路85週年,特別請來中興號及蒸氣火車於北門車站排排站,供小朋友自由寫生,構成一溫馨畫面。地點:北門車站,嘉義
雖有從業人員之把關,但偶爾仍有零星事故發生。圖為沼平站發現的列車碰撞意外,造成車輛傾斜。地點:沼平
阿里山鐵道由日人所建,但在戰後重新掛上日本國旗還是頭一遭。原來是阿里山與大井川締結姊妹鐵道而行駛的慶祝列車。
俗稱的「火車碰壁」,就是圖中的「折返式鐵道」,在阿里山也稱為「分道」,在現在的嘉義=阿里山列車上一共能體驗到三次。
十字路車站海拔1534米,至阿里山尚距15公里,緊臨阿里山公路是其特色。張站長在奉獻阿里山鐵路半世紀後,於1991在十字站長任內光榮退休。
鐵路除了一般由車頭牽引的形式外,早期更有如照片中構造極為簡單的 「臺車」。臺車由人力推動,在日治時期公路運輸發達前,全臺灣隨處可見這種交通工具。
阿里山貴賓車廂,配有舒適的沙發。地點:貴賓車上,嘉義
森林鐵路也有觀光車,座椅間彼此不相連以提高乘坐品質。
興建中的阿里山新站。最早的阿里山車站位於沼平,1981年在第四分道另建新站,舊站改稱沼平。兩站相距1.4公里。新站採中國宮殿式,但其風格與阿里山原鄉格格不入而遭致批評。此站在921時受損嚴重,於2007年時改採木造結構以配合當地意象。地點:阿里山新站,嘉義
26號機關車。阿里山的蒸氣火車又稱為Shay型蒸氣火車,是因為具有照片中的直立汽缸與傘形齒輪而著稱,以適應險峻的登山地形。
列車抵達阿里山新站,注意一旁的車廂仍是用甲、乙編號,而非現今慣用的數字。
暖帶林段(海拔800以上)適合茶樹生長,故在阿里山鐵路附近也時常可見茶園遍佈山頭。雖然現在的眼光看來有水土保持之疑慮,但也稱得上是一大特色。
阿里山曾推出所謂「999列車」,即讓旅客在凌晨時由嘉義出發,天亮前抵達祝山觀賞日出的行程。旅客一上車便迅速進入夢鄉以迎接天亮後的行程。地點:999列車內,嘉義
二萬平車站與大塔山。二萬平距阿里山路程僅5公里,海拔已有2000米。早期是堆放木材的地點。後來在此興建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地點:二萬平,嘉義
神木車站也是個折返車站,阿里山除第二分道不設站外,其餘五處皆有車站:神木為第三分道、阿里山新站為第四分道、舊站(後稱沼平)為第五分道。而神木=阿里山間行駛有短途區間車,旅客嚐鮮外也能節省腳力。地點:神木車站,嘉義
奮起湖是阿里山鐵路中途大站,列車也好旅客也好,多選在此暫歇,也造就食宿各種行業的興起。
1984年阿里山號投入服務,照片為新購的車廂正在卸車,準備投入營運。地點:嘉義市
999列車之車票,車票的背面另有觀日樓的餐食券。
阿里山25噸柴油車,圖中11403-5由三菱製造,1950年代引入後逐漸取代蒸氣火車。地點:嘉義市
眠月線為阿里山鐵路的支線之一,阿里山新站=石猴間全長10.86公里,終於石猴車站。石猴同時也是聞名遐邇的溪阿縱走起點,一出站便有「往溪頭 40公里」的告示。眠月線在921地震後受損嚴重封閉至今。
施工中的祝山線祝山車站。祝山線是為了杜絕早期祝山觀日野雞車橫行的亂象而決定興建的純粹觀光鐵道。地點:祝山車站,嘉義
「祝山線」於1986年通車,與其他路線最大的差別是其為純粹的客運觀光路線,因應祝山觀日出的熱潮而興建。照片中是祝山線營運前試運轉的珍貴史料。
水社寮聚落緊臨鐵道,公路完備前也因是前往瑞里的門戶而繁榮一時。

張 阿里山鐵道

阿里山鐵路名景點:東埔線上的木造橋以及運材列車。這段路線後來改為新中橫公路,已成絕響。

老照片
5
二戰後嘉義市初設為省轄市,但1950年後併入嘉義縣,僅具縣轄市資格。在各方要求下,1982年7月1日與有著相同情況的新竹市重新改制為省轄,照片市景即為嘉義各界設立的慶祝牌坊。
1975年21號車移交嘉義縣政府,之後在中山公園公開展示。此照片應為當時火車遊街,民眾爭相目睹的歷史一刻。
臺南放送局位於臺南市南門公園內,所謂放送局也就是電台。戰後改為中廣台南站,目前列名古蹟整修中。
鯉魚旗飄揚在北門車站前,係大井川鐵道贈予阿里山以紀念姊妹鐵道締結一週年。
臺灣鐵路的歷史可溯至1887年成立「臺灣鐵路商務總局」,至1987年恰逢百週年。照片為當時國立臺灣博物館為此舉辦特展,將原先沉穩的展館裝飾喜氣洋洋。

張 歷史見證

歷史見證- 張新裕(1926-2007)

© 2025 台湾映像 粤 ICP 备19036074号-1 Typecho & Snapic+v5
作者 張新裕 周鑫泉 林新欽 鐘永和 張才 鄧南光 蔣載榮 黃子明 蔡明德 包德納 王双全 袁廣鳴 昌哥 黃文博 郭志榮 羅宇唐 高修民 林軒朗 楊永智 謝三泰 全會華 簡永彬 黃建亮 林本良
城市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縣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臺中市 南投縣 彰化縣 雲林縣 嘉義市 嘉義縣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臺東縣 花蓮縣 宜蘭縣 澎湖縣 金門縣 連江縣
世紀末台灣
27 篇 老照片 1 天前
臺北街頭
10 篇 千禧年后 1 天前

臺北街頭
单页 联系本站&投稿 07月29日 16:16
臺北街頭
单页 台湾映像Banner 07月30日 11:06
臺北街頭
单页 关于台湾映像 07月30日 15:19


台湾映像 我的避风港